最近一段时间,坚持夜读《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》(四卷),收获颇丰。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,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奠基人,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,毛泽东同志一生既是战斗的一生、也是读书的一生、思考的一生。他一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,从未停止过读书和思考。他一生都在读书,一生都反对本本主义、教条主义,倡导活学活用。他读书从来没有离开过与实践的结合,而是把读书的成果运用到实践之中,通过实践来指导革命事业取得胜利。
辩证唯物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,他一生都坚持按照唯物辩证法办事。《实践论》《矛盾论》就是反映毛泽东同志辩证唯物思想的经典文章。可以这样说,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,能够把唯物辩证法运用到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伟大人物,除了列宁,就只有毛泽东同志。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唯物辩证法,但是他们并没有运用到实践之中。包括我国古代的老子、孔子、孟子、庄子、墨子等一系列具有伟大思想的人物,以及外国孟德斯鸠、黑格尔、康德等等,没有一个人即坚持唯物论,又坚持辩证法。他们有的人陷入了机械论的窘境,有的人陷入了折中主义的泥坑。辩证法的三大规律(质量互变规律、对立统一规律、否定之否定规律)是毛泽东一生都在实践和运用的规律。当井冈山的革命受到挫折,有人提出了红旗到底还能打多久的疑问,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星星之火、可以燎原的著名论断,指导着中国革命在黑暗中摸索前进;当日本侵略者践踏我中华大地,山河破碎、民不聊生时,当几乎所有人都看不到胜利的希望时,他写下了著名的《论持久战》,让全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曙光……………。所有这些思想的产生,都是他老人家在长期的理论与实践学习中积累的。
毛泽东读书的最大特点活学活用。无论是演义类小说如《三国演义》《水浒传》《红楼梦》,还是纪实类史书《史记》《资治通鉴》,或是其他书籍,他都会一遍一遍去读,仅一部《二十四史》,他就读了几十遍,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,他还让秘书读给他听。从他一生的讲话和著作里,我们都能够看到他对古典文学“古为今用”的妙用。他运用古典文学里的人和事从来不照搬照抄,而是和具体的工作、具体的事情结合起来,常常给人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,也增加了他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。比如他在《为人民服务》一文中,就引用司马迁的史记“中国古代有个叫司马迁的说过,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。为人民利益而死,就比泰山还重”;在《别了,司徒雷登》一文中引用李密《陈情表》中的一句话来形容司徒雷登离开时的凄凉“茕茕孑立,夹着皮包走人” ……。
毛泽东读书从来不是死读书,他读书都是为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,读书始终和调查研究连在一起。毛泽东同志有一句著名的论断“没有调查,就没有发言权”。毛泽东同时一生都在深入调查,著名的《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》等十几篇调研报告,都是他在行军打仗的间隙亲自完成的,正是有了对中国社会现状(尤其是最底层穷苦大众)的准确掌握和了解,也才有了“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”“农村包围城市,武装夺取政权”等切合中国革命实际的方针政策,以此指导着中国革命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。他老人家一生都反对本本主义,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,正是因为他既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,又具有长期的实践经验,才使得我们党能够在不同时期都有正确的战略战术,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,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。他的那首著名的《贺新郎.读史》中“五帝三皇神圣事,骗了无涯过客”,就充分反映了他不就史论史、敢于对历史怀疑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追求真理的革命精神。正是因为他的这种精神,才能够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抉择,引领着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航船阔步前进。
毛泽东有一句名言:“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,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,必须从不自满开始。对自己‘学而不厌’,对人家‘诲人不倦’,我们应取这种态度。”我们每一个凡夫俗子,一生中同样会遇到许多问题需要去解决,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遇到需要做出抉择的事情。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习,坚持不懈的学习,当我们有了足够多的知识(这种知识一定是理性和感性的结合),就能应对一切困难和挫折。当然,我们一定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统一,既要注重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,又要不拘泥于理论,把学习理论和总结实践经验结合起来,无论遇到什么问题,只要我们能够辩证地看待,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。(高应武)
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