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普同志,29岁,中共党员,陕西西安人,法学硕士研究生,现任兴隆法庭审判员。2011年10月从西南政法大学毕业后2015年年初,被县委、县政府确定为什字乡什字村第一书记。

王普同志学历高,法学功底好,脑瓜活、办案点子多,是执法办案的行家里手。
记得,在黄某诉海某物权保护纠纷一案中,海某侵占了黄某约0.1亩耕地,经村委会调解无果后,黄某请求司法所进行处理。后在司法所的主持下黄某与海某达成了调解协议,可海某后来又单方面撕毁协议。黄某实在没有办法向法院提起诉讼。王普同志作为承办法官,在了解到以上情况后,认为这个案子如果以判决的方式结案,固然省事也省力,但这样并不能从根本上化解纠纷,还有可能使双方的矛盾进一步激化,或发生一些难以预料的后果。明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,王普还是决定以调解的方式来解决这个案子。

明确办案思路后,王普与同事多次到黄某与海某家耐心做调解工作,他将双方的亲属和村干部也叫来共同给他们做工作。最后,王普提出按人口数对他们的耕地重新进行丈量划分,黄某和海某都表示同意。之后王普又和同事亲自对耕地进行丈量、插桩、拉线,并拿起铁锹给他们背地埂。干完后,黄某对王普竖起了大拇指说:“没想到你们工作这么扎实、细致,一遍遍通过各种方式耐心地给我们打比方、讲道理,最后还拿起铁锹亲自给我们背地埂”。
马某诉古某离婚纠纷一案中,古某常年在新疆打工,他没有办法到法院取诉状,也没有邮寄材料的固定住所,送达成了难题。王普最后想到了利用微信给古某送达诉状等材料。他让古某通过拍照将身份证发来,先核实古某的身份信息,后将诉状等材料拍照后微信发送给古某,再将微信截图打印附卷。这样,既缩短了送达周期,还提高了办案效率,也减轻当事人往返法院的不便和花费。

王普同志除办案外,他还是什字村的第一书记。一年里,王普对全村410户全部走访到,他现在对谁家是危房、谁家有几头牛、谁家有孩子上学困难、谁家有病人等村情都很了解。2015年春节前,王普同志向院党组汇报后给村里40户生活困难户发放救助金,帮助他们购买米、面、油等生活急需品。协助村“两委”做好198户建档立卡户的建档工作,逐户走访调查农户的生产需求,帮助贫困户分析致贫原因、制定脱贫方法。2015年12月,帮助村“两委”制定修改“十三五”发展规划,并提交乡党委讨论。
庭长苏文斌说:“一个外地小伙子孤身一人跑到我们这确实不容易。刚来时,有时连老百姓的话都听不懂,但现在很会工作,一半句话就能拉近和老百姓的距离。最近他父亲病了,他作为家里的独子,因年底结案压力也大,他都没办法回去。王普今年办结了205件案子,结案率在全院第一。”